盧氏“菇”事多充滿喜和樂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08 08:27:00 點擊:
每年4~9月,都是香菇生產(chǎn)旺季。連日來,記者深入伏牛山香菇產(chǎn)業(yè)集群核心區(qū)、全國聞名的香菇生產(chǎn)大縣盧氏縣采訪。今年5月以來,盧氏縣溫度、濕度適中,加上管理到位,菌棒車間、出菇基地……到處都是濃濃的香菇氣息,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生產(chǎn)景象,還有豐收的歡聲笑語。
流水線上夫妻檔
5月28日21時,記者趕到盧氏縣林海興華公司澗北菌棒廠。這里占地320畝,擁有拌料、裝袋、養(yǎng)菌等14個大車間,年產(chǎn)菌棒5000萬棒,工廠日常養(yǎng)菌1400萬棒,生產(chǎn)規(guī)模、生產(chǎn)技術均居全國前列。
裝袋車間燈火通明,3條生產(chǎn)線19臺裝袋機全自動化運轉,3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工作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流水線上的菌棒撿拾整裝,然后由叉車送到點菌車間入口。一號線上的工人吳新海手腳麻利,10多分鐘就能裝好一滿架菌棒,此時,他的妻子宋海朋開來叉車將菌棒架“端”走。夫妻兩人在同一條流水線上工作,每“端”走一車,妻子會交給他一個卡片,這是吳新海計件工資結算的憑證。遞卡片的一瞬間,夫妻對視、互相鼓勁、倍感欣慰。
吳新海夫婦四十五六歲,家住沙河鄉(xiāng)寨子村,老母親長年臥病在床,他倆找了保姆照看。夫妻倆在廠里常年無休,吳新海已在廠工作6年多,妻子也有4年工齡。下了夜班凌晨4時,夫妻倆同騎一輛摩托車趕回10多公里外的家。
“我一個月六七千元工資,多時能拿到7200多元,加上妻子每月的五六千元工資,除了養(yǎng)活老母親、供一雙兒女上學,儉省點花,一年還能落七八萬元,挺知足的了!”吳新海高興地說。
出菇基地親兄弟
5月28日中午,記者來到盧氏縣杜關鎮(zhèn)民灣村出菇基地采訪。這個基地共有香菇大棚218座,現(xiàn)有出菇菌棒273.2萬棒。這個基地有技術員、庫管等固定工30多人,采菇工人以女工為主,常年有200人左右。
記者隨機走進14號菇棚、19號菇棚,但見菌棒上一團團擠滿了香菇。今年37歲的基地主任侯金鎖家住雙龍灣鎮(zhèn)虎峪村,見到記者笑得合不攏嘴,說:“產(chǎn)量是前提,有產(chǎn)量才有效益。”他告訴記者,上個月他的工資達到了9700元,其中包含2000多元的績效工資,“基地月產(chǎn)香菇量達10萬公斤以上有績效獎勵,這個基地每月產(chǎn)量保底30萬公斤都沒問題,上個月達到了45萬公斤。”
侯金鎖的弟弟侯金龍也在出菇基地工作,是東明鎮(zhèn)后河村出菇基地的庫管。“這工作比干啥都強!”侯金鎖說,為此,他堅持記日記,研究技術,加強管理,每天早上6點起來工作到夜里10點多,上個月他連一天假都沒有休。“香菇出得太好了,一刻都不能耽誤,自己得負起責來。”侯金鎖說。
大棚采菇好姐妹
官坡鎮(zhèn)沙溝村村民賈芬珍和湯河鄉(xiāng)村民聶小花常年住在沙河鄉(xiāng)果角村1號香菇基地,在宿舍住上下鋪,采菇時又是一組,兩位50多歲的農(nóng)村婦女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。這個基地常年吃住有30多名外鄉(xiāng)鎮(zhèn)的采菇女工。“工資不算少呢,每小時9元,當天工作10小時后每小時10元。一般每天六點半開工,干到晚上十來點鐘。”有活干,收入多,看得出大伙兒很滿意。
杜關鎮(zhèn)民灣村出菇基地常年有150多名采菇女工,除本村婦女全部就業(yè)外,每天還固定開有通勤車,從文峪鄉(xiāng)找人在這里采菇。記者在該基地一個香菇棚內看到,來自民灣村的錢海燕、郭家村的王福霞和邢麗麗等十幾名中年婦女有說有笑,一邊嘮著家長里短,一邊比賽誰采的菇多。“香菇長得太稠太多。”邢麗麗說,“每公斤的采菇成本力爭控制到0.5元以下,我們也在天天交流,熟能生巧嘛。多干多掙錢,我們的腰桿子也硬起來了!”香菇大棚縈繞著姐妹們的笑聲。
流水線上夫妻檔
5月28日21時,記者趕到盧氏縣林海興華公司澗北菌棒廠。這里占地320畝,擁有拌料、裝袋、養(yǎng)菌等14個大車間,年產(chǎn)菌棒5000萬棒,工廠日常養(yǎng)菌1400萬棒,生產(chǎn)規(guī)模、生產(chǎn)技術均居全國前列。
裝袋車間燈火通明,3條生產(chǎn)線19臺裝袋機全自動化運轉,3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工作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流水線上的菌棒撿拾整裝,然后由叉車送到點菌車間入口。一號線上的工人吳新海手腳麻利,10多分鐘就能裝好一滿架菌棒,此時,他的妻子宋海朋開來叉車將菌棒架“端”走。夫妻兩人在同一條流水線上工作,每“端”走一車,妻子會交給他一個卡片,這是吳新海計件工資結算的憑證。遞卡片的一瞬間,夫妻對視、互相鼓勁、倍感欣慰。
吳新海夫婦四十五六歲,家住沙河鄉(xiāng)寨子村,老母親長年臥病在床,他倆找了保姆照看。夫妻倆在廠里常年無休,吳新海已在廠工作6年多,妻子也有4年工齡。下了夜班凌晨4時,夫妻倆同騎一輛摩托車趕回10多公里外的家。
“我一個月六七千元工資,多時能拿到7200多元,加上妻子每月的五六千元工資,除了養(yǎng)活老母親、供一雙兒女上學,儉省點花,一年還能落七八萬元,挺知足的了!”吳新海高興地說。
出菇基地親兄弟
5月28日中午,記者來到盧氏縣杜關鎮(zhèn)民灣村出菇基地采訪。這個基地共有香菇大棚218座,現(xiàn)有出菇菌棒273.2萬棒。這個基地有技術員、庫管等固定工30多人,采菇工人以女工為主,常年有200人左右。
記者隨機走進14號菇棚、19號菇棚,但見菌棒上一團團擠滿了香菇。今年37歲的基地主任侯金鎖家住雙龍灣鎮(zhèn)虎峪村,見到記者笑得合不攏嘴,說:“產(chǎn)量是前提,有產(chǎn)量才有效益。”他告訴記者,上個月他的工資達到了9700元,其中包含2000多元的績效工資,“基地月產(chǎn)香菇量達10萬公斤以上有績效獎勵,這個基地每月產(chǎn)量保底30萬公斤都沒問題,上個月達到了45萬公斤。”
侯金鎖的弟弟侯金龍也在出菇基地工作,是東明鎮(zhèn)后河村出菇基地的庫管。“這工作比干啥都強!”侯金鎖說,為此,他堅持記日記,研究技術,加強管理,每天早上6點起來工作到夜里10點多,上個月他連一天假都沒有休。“香菇出得太好了,一刻都不能耽誤,自己得負起責來。”侯金鎖說。
大棚采菇好姐妹
官坡鎮(zhèn)沙溝村村民賈芬珍和湯河鄉(xiāng)村民聶小花常年住在沙河鄉(xiāng)果角村1號香菇基地,在宿舍住上下鋪,采菇時又是一組,兩位50多歲的農(nóng)村婦女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。這個基地常年吃住有30多名外鄉(xiāng)鎮(zhèn)的采菇女工。“工資不算少呢,每小時9元,當天工作10小時后每小時10元。一般每天六點半開工,干到晚上十來點鐘。”有活干,收入多,看得出大伙兒很滿意。
杜關鎮(zhèn)民灣村出菇基地常年有150多名采菇女工,除本村婦女全部就業(yè)外,每天還固定開有通勤車,從文峪鄉(xiāng)找人在這里采菇。記者在該基地一個香菇棚內看到,來自民灣村的錢海燕、郭家村的王福霞和邢麗麗等十幾名中年婦女有說有笑,一邊嘮著家長里短,一邊比賽誰采的菇多。“香菇長得太稠太多。”邢麗麗說,“每公斤的采菇成本力爭控制到0.5元以下,我們也在天天交流,熟能生巧嘛。多干多掙錢,我們的腰桿子也硬起來了!”香菇大棚縈繞著姐妹們的笑聲。